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5章 私塾 (第2/6页)
民县有所县学,但学校条件很简陋,能收的学生很少。一些地方豪强地主,都是凑钱建私塾。 张超的私塾还在刚建时,就引得许多乡民们围观了。 读书,那还是极少人才有的机会,就连一般的小地主都难有门路,更别说普通的乡民农人了。谁都知道,读了书,就不再是睁眼瞎,读了书,就有机会改变身份。到了后世**十年代,许多乡村,出一个大学生,都是极了不得的事情,得办酒席,甚至全村的人给凑学费送上学的,全村人都感到光荣。 可想读书,却又是何其难也。 在私学家学盛行,官学不昌的这个时代,想到那些大族建立的私熟家学里去附学读书,起码得是沾亲带故才行,要不然你就得很有钱,否则根本没这机会。 况且,供个孩子读书的成本可是非常高的,甚至不比让孩子学武便宜。随便一本书,可能就得几千钱了,买沓纸,都是几百钱,文房四宝一套,更不便宜。 家里没个百把亩田,是供不起一个孩子读书的开销的。何况,上学还得给老师束脩。 总之,如张超这样的一地土豪地主,如果想让自己的儿子去读个书,倒是没什么问题,供养的起,也有门路能进入学校。但如张家沟的村民们,就难了。 崔莺莺提出要用入学资格,来换取那些跟张家签定了租佃契约的佃民们终结契约,把地交还给张家,张超都为她的这想法惊讶。 但很明显,这个想法真的很厉害,他相信,只要一公布,那些佃户绝对愿意放弃佃种张家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