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_第三章 扬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扬名 (第5/7页)

下闻名的经学大师郑玄。

    甚至,说是此时名声最大者也不为过。

    这里需提一下经学。

    两汉以经学治天下,所谓经学,便是四书五经里的那些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自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便成为了汉代官学,若要出仕,必要先通经,所谓“通经入仕”,可理解为后世之“文凭”。

    而经学又有今经文与古经文之分。

    秦汉相交时因战乱儒家古籍大都丢失,经书便只能靠儒家弟子口述记录,以汉代字体小篆记载,此便为今经文。

    因口述多有差异,今经文便有诸多版本,如《诗》就有《鲁诗》、《齐诗》、《韩诗》。

    后鲁恭王于孔子故宅壁间寻得残留古籍,以及民间有志之士冒死留存的部分,以先秦大篆记载,便是古经文,如《诗》中的《毛诗》。

    今经文为东汉官学,又世家大族代代相传,又被称为家学。

    杨明所在的弘农杨氏,便以《尚书》闻名。

    古经文分布则更为广泛,朝堂和民间都有人研习,如马融、卢植便是代表。

    因经学为文凭,便意味着解释权与话语权,再引申便是政治资源。

    例如太学十四博士依惯例皆为今经文学家,而古经文学家一直致力于谋求位置,卢植是当世唯一的古经文博士。

    故两派之间争斗不息。

    甚至不止今古两派之间,今经文学或古经文学内部亦是门派林立,内斗不止。

    而郑玄,是唯一有能力且也在消除争斗、融合古今文学的经学大师。

    这在学术领域便是至高。

    “郑师听闻少君之事,正与我等授课,他停下后行谶纬,得谶语:勿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