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55 心理惊悚 (第2/4页)
仁见智,有人喜欢,自然也就有人不喜欢。 在陆潜看来,鲁本的镜头语言还是太过僵硬化也太过机械化,如果能够像伍迪-艾伦(Woody-Allen)那样更加戏谑也更加自嘲,又或者是像罗伊-安德森(Roy-Andersson)那样更加冷静也更加疏离,鲁本希望传达的故事核心思想应该会更加具有冲击力。 不过,这只是陆潜个人的意见。 从现实来看,那种僵硬感和机械感恰恰就是鲁本所希望呈现出来的;而且,电影专业人士也更加喜欢鲁本的风格—— 欧格斯的职业生涯分别拿到一次戛纳评审团奖、一次戛纳最佳编剧、一次威尼斯评审团奖和一次威尼斯最佳编剧,另外还分别以三部作品赢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而鲁本的职业生涯则拿到一次戛纳金棕榈、一次柏林短片金熊、一次奥斯卡提名。 数量上,欧格斯略胜一筹;但质量上,鲁本显然更加出色。 视角,重新回到“游客”这部作品上来。 这部作品是鲁本在拍摄出“方形”之前的作品,更加轻盈也更加戏谑一些,最重要的是,整个格局相对更小一些,整部电影的视角完全聚集在一个家庭之上,反而更容易掌控,呈现出来的观感也更加出色。 电影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 雪崩发生之后,其实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是更好的解决办法,沟通才是解决矛盾的桥梁,但鲁本敏锐地抓住了中产阶级的一种尊严,一种来自知识分子、来自精英阶层的骄傲: 丈夫拒绝承认自己的懦弱狼狈和贪生怕死、妻子拒绝释放愤怒而以冷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