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儿静一静_278、专访不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78、专访不满 (第3/5页)

了铺垫。刘大可让采访的记者先回报社,他想按照对方留下的采访提纲,好好的准备一下,然后再约个时间进行专门的正式采访。刘大可说着,与梁海星一起商谈起了采访的事。

    刘大可对梁海星道,采访的目的是从陌生到熟知,让全社会瞬间了解你,引起上面的关注,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因此,采访的题目很重要。报社给他规定了两个题目,一个是责任重于泰山,另一个是为了前山的经济发展。前者,一看是写领导干部的,但太普通,用的人太多了,而且放在任何一个领导干部,或是有些职权人的身上都可以;第二个题目侧重于写普通人,放在任何人身上,甚至是个体户身上都可以。对以上两个题目,刘大可都不满意,感觉太俗气,缺乏新意,像杯白开水,一点也不吸引人的眼球,看过题目就知道了内容,根本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刘大可举例道,像穆青等老一辈知名新闻工作者,撰写的采访题目都很醒目,震撼人的心灵,比方像对农业科学家吴吉昌的专访,《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文章一刊发,顿时轰动全国,吴吉昌的名字也家喻户晓。先不说内容如何,光看题目就很抓人的眼球,吸引人,极为大气。还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看题目就很响亮,给人一种掷地有声感。

    梁海星断然没有想到,刘大可对这次专访看得如此重要,为了完成好对自己的专访,竟到了挖空心思的程度,对新闻报道的研究如此深邃,简直成了专家。一个地级报社的记者怎能和新华社社长、大名鼎鼎的穆青相比?而且刘大可提到的两篇通讯,都是穆青的代表作。固然名字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刘大可的事迹远远没有达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