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74章:大海是块田 (第7/8页)
海论鱼获,比较普遍的就是‘担’,不过,这年代的单位还不统一,有120斤一担,有90斤一担,作为十进制的拥趸,朱塬希望统一为100斤一担。 每艘船每年鱼获500担,就是50000斤,想要达到10年之后100万吨的目标,也即20亿斤,只需要建造4万艘标准的500料海船。 确实是‘只’。 众所周知,中国人从来都是最擅长爆产能的一群人。 只是大明东南沿海当下的底蕴,每年建造大小船只几千艘都不成问题,将来有计划地持续推动,只要材料足够,每年造船上万,也是小意思。 因此,十年时间,积累4万标准500料的海捕专用船只,甚至都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十年,100万吨,2000万担,那怕其中生产者消耗一半,剩余1000万担,对于开国初期急需资源进行各方面建设的大明来说,都是一份绝对无法无视的庞大资源。 这同时也是一次短期的生产力爆发性质变,是大明短期内唯一能找到的一次质变途径。 完成了这次质变,获得一份额外的庞大资源,大明也能更加充裕地进行国家建设,乃至不需要通过压榨百姓潜力,就能更加稳妥地走向工业时代。 朱塬的第四个标题,是‘舟山渔场’。 相比重点讲述的第三个标题,第四个标题,主要是介绍现实所见以及后来记忆中一些舟山渔场相关。 这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天然渔场。 恰好,朱塬在明州,近水楼台,且今年的大黄鱼汛已经到来,他希望以舟山渔场作为一块‘试验田’,初步将大规模海捕框架搭建起来。 最后一个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