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 (第3/4页)
【对啊,清朝应该也有官方指导价和实际售价偏离的情况吧?】 【不仅有,而且应该很多,要不然怎么说官字两张口,有理无钱莫进来】 【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古代除了个别王朝初期还算清廉,大部分时候都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当时江南盐商炫富,一群人没事干跑到镇江的宝塔上扔带记号的金箔,只为了比试谁的金箔第一个飘到扬州】 【要是我浪里小白条在岸边,他们一个金箔都到不了扬州】 【质疑老朱、理解老朱、成为老朱,要是我也恨死这些贪官污吏了】 看到现代人的说法,古代皇帝官员都挺生气,但是这些都是事实,生气也没办法改变。 “除了这种借贷之外,古代的出典也是一种借贷,大家刚刚讨论的九出十三归就是出自典当行。” “典当,实际上就是一种抵押质押换取金钱的借贷。” “典当和买卖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赎回典当物,对此清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防止双方争论。” “雍正时候规定,只要所有契约都没有‘绝卖’字眼,就可以赎回,乾隆在此基础上增加规定,没有绝卖字眼的同时,还不能超过三十年,才能赎回,防止因为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契约发生争论。” 【爸爸的爸爸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