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归黄金年代 第84节 (第8/10页)
多是这一两年进厂的新人,包括去年十月后招来的一批。 可问题在于李大琪和宋援朝谈的事增产事宜,宋援朝提这些干嘛?这让李大琪有些不明白。 宋援朝耐心地和他解释,其实道理很简单,由于校办工厂的性质和职工编制的各不相同,使得校办工厂和普通工厂有着很大区别。 在校办工厂自给自足勉强维持的情况下,人们不会注意到这家厂子,毕竟校办工厂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在后世校办工厂基本已经绝迹了,除了一些大学留有校企(创业园区、科技园、孵化中心)之外,普通的小学、中学早就没了这种企业。 当然了,这不仅和市场的竞争有关,也和学校的情况有关。 大学和普通小学、中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的行政级别较高,拥有大额的财政拨款,独立性自主性也较强,再加上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关系网等方面的不同,自然有这样的底气。 李大琪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固然提出的建议没错,可从大方面来看却是有问题的。其他的问题不说,仅仅说一个最有可能性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校办工厂在这股潮流中壮大,并获得巨大利益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证校办工厂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点李大琪没想到,宋援朝却是已经想到了。 中国有句老话,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人和人之间是这样,企业同样也是如此。 当校办工厂由于经营不善,苦苦支撑的时候,作为上级部门根本就不会去管,因为在一些干部眼里校办工厂是独立性质的,属于学校下属的工厂,原本就是自负盈亏,自己养活自己。 教育部门不是工业部门也不是商业部门,是吃财政饭的机构,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