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会议 (第2/6页)
定会有某些方面存在优劣高低。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将人“分类”并不存在什么对错,因为这是一种必然。 这种行为无处不在,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在幼儿时期,我们就被动的被分为了长相可爱的孩子和长得难看的孩子、聪明伶俐的孩子和木讷迟钝的孩子。 到了学生时代,孩子们因兴趣而主动地分成一个个小群体,但学校里的老师往往会以成绩将他们分类;在更复杂一些的环境里,家庭背景也会对此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加……家境差异巨大的孩子之间的关联终将慢慢被剥离。 而踏上社会之后,“分类”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乃至凶险了;同一个的单位的同事,会因出生地、毕业的学院、职位、不良嗜好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划分出派系。 在很多时候,“利益”的驱使、处境的变化,也会让人的“阶级”和“立场”发生改变,让人将自己重新归类、站队。 所谓的“平等”、“中立”,不过就是上位者的虚伪和弱势者的渴望。 我们所建立的这个社会教给我们的一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我们的挣扎……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不平等”。 因为这种“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公平”。 然而,联邦治下的“阶级”制度,却是另一种“不平等”,一种“不公平”的“不平等”。 这套制度让许多愚蠢、贪婪、缺乏觉悟和眼界的平庸之人占有了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