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_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6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67节 (第2/7页)

品——人类自己。

    封建时代来临,平民成为百姓,是国家税收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民可覆舟”成为现实,有识之士将人的生命看得更加珍贵,祭祀礼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祭祀之“气”,由牺牲之丰盛逐渐转向执礼者之敬与德,从“血气”通灵变成了“德气”。

    这个变化,从春秋时就开始了。儒家思想是由执掌祭祀的礼官所转化而来,他们对祭祀研究得最为透彻,也是最先提出祭祀用德的人。

    《左传》记载,随侯认为祭祀应要具备“牲牷肥腯,粢盛丰备”,季梁则认为“民,神之主也”,祭品丰盛的含义不在于祭品本身,而是表现出黎民过得很好。

    《尚书》也言,“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祭祀是透过准备祭品的过程,向上天禀报黎民过得很好,用祭祀来积聚民心。

    如果祭祀害民,那就是本末倒置。

    朱襄在战书中便写明了这一点,将这个时代关于祭祀变化的林林总总思想统合在了一起,告诉众人,民心乃天心,鬼神依托于民心向背。

    换句话说,不利民的鬼神不准存在。

    正因为战国时已经有了如上思想,朱襄才敢提出伐山破庙,才确信自己只要有充足的理由,秦王就会同意他的上书,天下士人也会站在他的这一方,与他一同想方设法阻止民间祭祀陋俗。

    但朱襄的战书能让秦兵听懂他的内心,能让天下士人听懂他的内心,能让七国国君听懂他的内心,他现在要拯救的那些村民却听不懂。

    这些引经据典的道理,这些慷慨激昂的言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