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节 (第4/6页)
验证,所以大家对于这种材料被安装到人体内可能会带来的真实影响和并发症一无所知。 尽管学术界很早有人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可囿于各种各种的桎梏,直到近些日子才有团队发表了偏临床方向的论文。 二是国内没人做过这个个类型的手术。 即使在材料和生产无限供应的情况下,想要通过在身体上切三个小口就把支架塞进去并且在内部系上锁扣保证功能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常规的准备中,无论是入刀的角度还是手术的流程,都是需要诸多主任级别的角色进行反复的研讨才能最终确定的。 而自己当时的情况已经过于危机,导致院方根本没有时间机会去这么做。 若不是遇上了卫教授这种在这个方面经验丰富杏林圣手,在加上司晚晴签署了生死不论的手术合同,再在加上自己身体条件本身还可以…… 一句话总结,自己能活下来全凭命好。 而现代医学的存在就是要研究个体的“命好”最后将其变成一种稳定的疾病解决方案。 但蒲千阳深知理念、实践和推广之间的区别很大,大到可能需要长达十多年的摸索和拉扯最后才能出来个差强人意的结果。 在这个流程中,商业化解决方案的介入是一件必须面对的事情。 就像安置在体内的支架,若是只靠港城和京府两台机器去运作,即使不考虑设备的维护和折旧,这种低下的产能也足够让很多患者从确诊到死亡都轮不上趟。 当然,除了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阻碍,此处不再一一例举。 然而蒲千阳万万没想到五年前就有人已经对于一个相似的流程体系提出了这么完善的解决方案。 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坐直了身子,打开邮箱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