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7/7页)
国时给大明的农村定了个“里甲制”,就是把110户划为一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为甲首。 一般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并且每年还由一名里长带领10名乡民充当差役,管理这一里之地的事。 除里长外,太祖又规定每个里还得有老人一职,这个老人俗称乡老,专门负责教化、劝农以及对民间轻微案件的审理。 “里”上面还有“都”这一简单行政划分,不过陆四晓得这一片没有都,而叫区,区里的不叫区长,而叫粮长,就是由那些田赋数额较多的大户担任。 至于为什么没有都,而有区,可能是两百多年发展下来,地方上根据实际情况做的调整吧。各地有各地的不同管理法子,叫法也不相同,因地而宜而矣。 能当粮长的基本就是地主——士绅在大明朝最底层的代表。 里长还不够格。 如此,县衙、六房、粮长、里长(乡老)便构成了大明朝的基层政权。 “里甲制”和“卫所制”有一个类似点,就是也有军事组织的雏形。官府有什么事,能通过里长迅速将农民组织起来。 陆四如果想要造反,第一关就是老马这个里长,也就是老马和他手下担任一年差役的10个农民。 老马人还是不错的,听说他家祖籍是苏州的,后来“洪武赶散”给迁到了盐城县来。 “行了,大家伙都在,别吵吵了,听我说啊!” 老马一边将手里从县上领来的榜文贴在旁边的老槐树上,一边跟乡民们大声道:“县里来通知了,叫各村出人到淮安府挑河,老规矩,一家出一个壮劳力,不想出人的就出粮,谁家要顶替的回头单独找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