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3章 麒麟之患 (第3/5页)
才好去应付裕王琐碎到了极点的问题。 就在唐毅两头忙活的时候,从东南传来了绝好的消息,秋闱结束了,成绩陆续公布,统计结果也都出来了。 老师魏良辅特意写了封一万多字的长信,在信中详细粉丝了各省的考试结果。 老头子兴奋提到眼下东南的这一批生员,质量之高,是历代罕见,其中尤以苏州府为盛,老头提到了四个拔尖儿的,有徐时行,王锡爵,还有沈林,王绍周。 沈林是唐毅的书童,王绍周是太仓王家的人,当初唐毅开始参加科举的时候,他们就跟着考过,当时年纪还小,只是感受下考场氛围而已,转眼六年时间过去,他们也长大了,本身还算聪明,加上身边都是名师,学问进步非常大。 至于徐时行和王锡爵,他们是苏州府学的生员,不但学业突出,而且关心时政,是心学着力培养的后起之秀。 以魏良辅估算,光是苏州一地,至少能出二十位进士,十名以上的翰林。 另外浙江也是传统科举强省,除了盛产师爷的绍兴府,还有唐毅曾经当过知府的杭州,其余宁波,嘉兴,台州,近些年文风鼎盛,到处都是办学堂的,虽然底蕴还差着很多,但势头急猛。 再有福建也崛起了一帮学问扎实,眼界开阔的年轻人,总而言之,光是这三省,魏良辅判断,少说能出二百名的进士。 近年科举,录取最多的也不过四百人,三个省就占了一半,还让其十个省怎么活啊? 唐毅当然清楚,老师不会说瞎话,实际上他列举的这三省,正是开海之后,获益最大的三省,海量的资金流入,工商日益繁荣,市民阶层暴涨,官府提倡,阳明学会到处挑头,私塾学堂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又不惜重金,各地聘请名师大儒,几年下来,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