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_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2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28节 (第6/6页)

因为一场责罚就让他们寒了心。

    ……

    ……

    学子风波之余,是淮王入京的大事。

    入皇城当日,整条御街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个摊子,纵是如此,浩浩荡荡人马入城时,还是有些站不下。

    抬着礼箱的队伍宛如长龙。饶州是个富饶之地,淮王给父皇准备的贺礼太多了,足有九千多抬。

    这样声势浩大的阵仗,允许淮王带这么多人入京,不仅彰显淮王的实力,还向官员们宣告,皇帝对淮王的宽慈。

    整个京都都知晓淮王回来了,没人记得东宫还在禁足,也没人在意东宫如何,仿佛换储之事已成定局。

    接来就是淮王四处给“奔波”,与老臣们“闲谈”。淮王最先给杨府送了六次拜帖,又送了六次请帖,皆没有后话,没有音讯。

    杨老太爷避而不见,杨大人直接告病不上朝。

    淮王若想拿下杨府,只能再想别的法子。

    第243章

    淮王入宫觐见了父皇母后,隔日便去了国子监,祭拜圣贤孔夫子。

    又有臣子为他办了一场诗会,盛邀八方词客,甄选清词雅士。

    诗会上,淮王借唐代张祜的一句诗道:“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俨然一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模样,还带有一丝书生儒雅。一时间,京都各大酒肆茶楼里,淮王慧眼识才、尊贤爱才的名声大噪。

    早朝时,趁着文武百官皆在,户部右侍郎上禀,说淮王得知北地连年短收后,愿意将藩地数年积留的二十万石粮食上缴朝廷,以解北地百姓粮荒。

    皇帝称赞淮王孝顺识大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