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6章 科举的前世今生 (第2/4页)
力,从地方转移到了朝廷。 朝廷在各地专门设置选拔人才的中正官,不参与地方管理,只负责考察人才。 但是,考察的标准是什么呢? 中正官想要又快又准的预测这个人是否具备真才实干,只能从更多的维度去评价这个人。 比如这个人的身世如何,家族长辈有没有当过官、这个人的岳父是谁、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 久而久之,又变成了考察一个人的背景形态了。 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窘迫形态。 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没正式完善之前,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一个死循环。 无论是亲贵合一,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不管采用哪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后的结果都是贵族牢牢把持着。 好在到了隋文帝时期,他登基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布衣鱼跃龙门。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只是科举还来得及完善,隋朝就凉凉了。 所以到了唐朝,科举才算是正式确立。 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创立并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不但对当时和后世的朝代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科举制度不但是皇帝选拔人才的手段,还是瓦解贵族群体的武器。 科举可以让朝廷绕过贵族阶层,直接从整个国家范围选拔人才。 这对于贵族群体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