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节 十年积聚 (第3/4页)
大量的经过基础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薄弱的工业无法给他们提供工作,但是开了眼界的学生,在要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跟他们父辈那样在田地里劳作,他们也不愿意接受。于是有的涌入了商业,在各个商铺中就职,非要扎根在花花世界的城市中。有的则开始试水工业,有钱的从家里弄一笔启动资金,办个小型纺织厂,小型修造厂,开始钻各种行业的缝隙,那些西方人和赵泽勇的大企业,做不了的犄角旮旯里的零散业务,他们肯做,他们是大工业下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的屡经失败后,不得不回到乡里,却也喜欢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在乡间寻找商机,在家乡办个面粉厂,办个屠宰场什么的,寄托在城市市场之上,将乡村经济活跃起来。 尽管没有统计过,但是这类小型加工厂、修造厂、几乎每个县都有,而且为数不少。这些小型资本作坊,只要市场有需求,他们的主人是迫切的渴望扩大生产,因此他们乐于接受先进的机器。因此只要有一个机会,他们就会无意识的推动云南产业的越展。西方世界当年正是这样,农业的展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商业的开拓提供了市场,在商业利润的刺激下,技术人员大量革新、明新技术,而生产者则积极的应用这些新技术,累积起来最终让社会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就是工业革命。 现在的云南也走进了这个大门,农业的积累已经足够,交通的前改善,让商业的储备也达到了临界急需要突破,只要按照这个步骤走下去,迟早云南也将迈进工业社会。 但是这种势头十分缓慢,慢慢机器化的云南产业,还远远不能称做在进行工业革命。因为爆式、喷泉式的工业展并没有出现,而是如涓涓细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