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化宋 第204节 (第6/8页)
了讲义司的大佬张叔夜听,后者听完, 忍不住笑了起来。 “官家固然有其心胸,但依我看,事情没有如此简单,”张叔夜摸着长须自信道。 “哦, 还请使相指点。”周围的小弟们都十分有眼色, 上前当了捧哏。 “所以我说, 你们平时若有闲暇, 应多看看那本《师说》。想想, 若大宋这些工坊都用夷人,那普通人的薪资能高得了几分,本来工坊大兴,就让许多农家户失了不少收入,如果再不用他们去做工,岂不是要无钱生活?” 张叔夜也是去过基层受过苦的,告诉他们,农户的收入不只是种地,还有剥麻纺线、织衣缝补,或者给大户做短工。吃食靠种粮,生活还是要靠桑麻,平时的盐茶铁,都是靠桑麻和柴薪补贴家用,如今因为有碳石,柴薪价格已是极低,若是再把工坊这条路也断了,那不知普通百姓的生活,会苦成什么样子。 周围的年轻官员们顿时恍然,对张相的真知灼见极为钦佩,各种赞赏不绝于耳。 给官家当喉舌的几个报纸编辑也文思如泉涌,写出了《为商之道,见信与jianian》,他们都是正经的进士,文采斐然,在文中细致地讲了夷奴之害,号召庶民们抵制夷奴。 这个报道又引起热议。 京城的几位大儒更是起了心思,借古议今,谈起当年管仲是怎么用齐纨鲁缟把鲁国坑害的,又是怎么用盐来掏空其它国家,写出商人若是大肆乱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巨大伤害。 一时间,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在讨论起工坊主用奴仆会给其它人带来什么影响,这样的一来,禁奴法的推行也很顺利地通过了。 不过,这个法律范围也仅止于的大宋,那些出了海去南洋的,赵士程可就管不到了。 唉,虽然说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