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7 (第4/4页)
商,当农民这个职业已经被嫌弃至此,我们赖于生存的基本都要被动摇了。 父辈们每次拖着已经年迈的身躯,做着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过沉重的农活时,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这些土地以后由谁来继承?由谁来耕种?他们痛心疾首地看着那些不得不抛荒的耕地,看着土地从一年播三季,变成一年一季,还是如此地敷衍了事。剩下的只有叹息而已。 几十年一个轮回,这似乎是宿命般的流转。国家刚成立时,承诺的“打土豪,分田地”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结果执政者发现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内,土地又通过种种方式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很多农民再度失去了土地。1958年开始到1959年,正处于大饥荒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大家抱团在一起,重新将土地集体化,公有化。 但是在挺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以后,耕种公地的结果是农民们没有直接的责任感,生产积极性不高,发生了社会懈怠现象。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湮没在团体之中,就会在团体中懈怠下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因此当这种模式走到了尽头,国家不得不求变,重新将土地分配下来,农村又回到了小农耕作,小家经营的传统模式。这在当时的环境下的好的,但是还是那句老话,“一年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小农经营,土地分散,使得土地本身的产出就很有限,再加上,当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偏低,农民从小块土地中所获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