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之漂亮泥瓦匠 第104节 (第4/6页)
饭”的思想,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城市到农村,文化、思想、观念均受到冲击,艰苦的环境铸造出勤奋务实的态度、超强的团结意识。 江城建筑大学校园里有一批工农兵大学就是从知青群体中推送出来的,对那段时光铭记在心。一看到幻灯片上放映着一张张知青的照片,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知青!上山下乡的知青!” 陶南风微微一笑,笑容和煦似春风拂面,令人心情舒畅。 “我是秀峰山农场推荐来大专班进修,从68年开始,德县、岳州、南县、江城……陆续往秀峰山农场输送了近三百名知青。农场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不通水电,只有一条崎岖山路与镇上相连。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砖、瓦、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运到山上非常艰难,所以……这里的住宅条件很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大家请看这张照片。 茅草为顶、木柱木屋架、竹片为墙,夯土地面,八人一间的大通铺。语文课本里所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诠释。” 所有人脑子里都冒出那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有的人扑哧一笑,有的人却眼眶一红。 “这一群知青,在农场奉献青春与汗水,年龄渐长,很多已经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再住大通铺显然已经不再合适,为他们重建知青点,便成了我这个基建科科长的任务之一。” 陶南风的声音低沉而柔美,似大提琴奏响的尾音。在她的讲述中,渐渐将众人带进一个基建故事之中。 现有居住条件严重不能满足知青的居住需求; 地处高山、建筑材料获取不易,建造成本高。 不同知青对住宅的需求参差不齐——未婚的希望居住配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