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6 (第4/4页)
里胡哨的款式依然不太感冒。如果不是何大爷时不时的给他布置一些强制性的任务,他估计都不会碰几次刻刀。 适应了现代快捷、便利工具的何宁,更倾向于创作出更精准有效,能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的器具,成为像木圣张衡那样的人物。 这四年里,何宁也是在不断地吸收知识,快速成长,再加上有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时常交流着,他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两年也确实研制成功了那么几个挺有实用的成果。 其中让他花费心血和时间最多的,还是最早开始的筒车。其实就原理而言,筒车的原理并不难,见过几次的人大致都能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即便其中有些细节问题做不好的话会影响运行效率,但只要肯花点心思实验总结,就能完美解决。 但之所以耗费这么久的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建造一架筒车花费很大,仅凭何宁与王章沐的小金库可撑不起反复的试验花费。虽然,一开始何宁提出先用小模型来模拟,但实物与模型虽然构造原理相同,使用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却大大不同。实物筒车除了要考虑结构合理的问题,还要考虑选材制作、运行效率、机械磨损等实际问题。这些实际cao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型模拟中是难以发现的,必须通过建造实物繁复实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实际情况中,一般村子里要建造筒车,是要向全村的村民集资的,可见一架筒车花费可不小。即使,何宁这几年又搞出了不少新发明,小金库也有各种进项,也实在抵不住建几架筒车的,这也是耗费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筒车是何宁与王章沐以前从来没接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