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93节 (第1/7页)
第四场首题为两扇题,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此句出自《论语·子路》,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谓之士”,孔子应道,“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 子贡又问,次一等的“士”又是怎样的,便有了孔子的这一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族人称赞其孝道,乡人称赞其悌道。 其核心在于“孝悌”。 裴少淮不考“何以谓之为士”,而专程考了次一等的“士”,是有他的考量。 在这士农工商的世道里,许多人读了几卷书,识得些字,便开始以“士”自称。殊不知,连“次一等”都没能够上,又如何企望“行己有耻”。 再者,通过府试、院试,成了秀才公的学子,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再进一步,踏入仕途,更多的是留在本地当乡绅。 裴少淮以为,悟性达到“士之其次”的学子,才可堪担起此任。 这道题想要准确破题,并不容易,若是只论“孝悌”不论“其次”,便偏了。 第五场的首题,裴少淮仍是选题《论语》,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纵心于利,唯利是图,易于招致四方怨恨,行道走偏。 学子若是有心,关联泉州府近来发生的事,不难明白裴少淮出此题的苦心。 当然,出题只能筛选面上文章,难以真正识得学子们内心所想到底如何。但科考当中,若是一个人连面上文章都写不好、路子走偏,岂敢说他可堪大用? 如此,裴少淮出好了所有题目,得以静歇几日,等待府试开考。 闲暇时,外头那些七嘴八舌的话,便也透过墙,传了几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