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82 硝烟再起 (第4/18页)
。 他的意见和杨凌正好不谋而和。杨凌其实也不是一定要用大杀大伐来震慑人心,只是他以往碰到的事,实在是天怒人怨,非重刑严惩不足以平民愤,而改革是一件长远的事情,得容许一些人持有不同意见,或者逐渐改变观念,不可能用屠刀逼着别人必须赞同。只要他服从,个人意见随他去。 不过杨凌对辽王和衍圣公地处置,一个强硬、一个怀柔,却是一种直觉,没有条理清楚地原因。杨廷和分析的就透澈多了:辽王罪重、衍圣公罪轻,此其一;辽王是皇亲,衍圣公是外臣,皇亲轻处而外臣重处。易贻人口实,此其二;第三就是仇富慕名心理。 衍圣公也不穷,可是孔家太有名了,大家都注意到他的名,就忽视了他的利,而辽王却人人都知道他富有,处治他只会人人拍手称快,还得说皇上大义灭亲、严于律已。 至于孔家。天下人毕竟都是读孔老夫子的学问当的官,弄得他家太灰头土脸了,大家脸上都不好看。孔圣的名气太大,例朝例代对他地后人都优渥有加,所以处治起来就得讲究个度,得考虑到天下读书人地脸面。 杨凌没想到他分析的这么清楚,杨凌并未说出自已早有同样的意思,反而对他迭口称赞。连连道谢。表示一定尊重他的意见。 杨廷和见他位高权重,还能如此谦和。倒觉得自已一直以来因为他和杨一清走的近而故意疏远有些小气了。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杨廷和也放松下来,谈笑风生,不似刚来时严肃了。 二人谈笑尽欢,直到高管家进来小声禀报有信使来见,杨廷和这才含笑起身告辞,杨凌不理信使的事,先把他恭送出去,目送他上轿离开,这才向管家问道:“哪里来的信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