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21 没个消停 (第9/20页)
,没理由有什么顾忌,杨凌立即派人进京打探消息,传回的讯息是:朝会未散! 杨凌听了大吃一惊,朝中出了什么大事了?正德皇上从来不开午朝。如今莫说早朝。午朝时间也早就过了,什么事竟让文武百官在宫中待了整整一天? 此时。朝会仍在慷慨激昂地争论中,文武百官中午只不过喝了碗稀粥而已,宫里的饭不是那么容易吃的,皇上赏赐大多时候赏的就是个面子,三十两银子两匹丝绸,礼轻意重,要的就是那么个意思,御膳房听说皇上要赐膳当然也不会实惠到七个碟子八个碗地真给你往上端。 可是百官仍在争吵之中,一大早儿正德高高兴兴地上朝来,就有翰林院、都察院的人上折请旨,要求撤销对杨凌的加封和赏赐,许多老成持重的官员都觉得杨凌小小年纪,纵然真有大功,堂堂世袭侯爷也足以褒奖他地大功,是以立即站出来声援。刘瑾一派已经得到他的示意,立即出班反对,正德也觉得自已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哪有收回来的道理,再说杨凌的功劳在他心中,那是足以称得上国公称号的。 刘瑾派对杨凌如此热衷,立即引起了三大学士的警觉,只略一思忖,便猜出这是架空之计,明升暗降剥杨凌地权,现在朝中能与刘瑾抗衡的唯此一人而已,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们现在都需要杨凌这个人在位,以防止刘瑾一家独大,于是三人立即出班,众口一辞赞成取消对于杨凌的加封,撤去国公封号。 可是此时刘瑾控制着吏部,掌着百官升降大权,随波逐流趟浑水的官员大有人在,都察院的主要力量也掌握在他的手中,这就是喉舌,他们旁征博引、又抓住皇帝金口玉言,圣旨一下没有收回的理由予以反对。 他们地力量实际上已经在朝中占据了绝对多数,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